🔍 我想深入分享的方向是:「記憶混淆與認知偏差」:
✅ 原因:
- 科學上,許多既視感被歸因於「記憶系統中的誤差」。
- 當大腦在接收資訊時,如果短暫性地將新資訊錯誤地標記為“熟悉”,就會讓人產生「我好像來過這裡」的錯覺。
- 有時可能只是**環境中的某個細節(如光線、角度、味道)**與我們過去的經驗極為相似,大腦就啟動了“熟悉感”模組。
✅ 神經學支持:
- 研究發現,大腦中**負責記憶檢索的海馬迴(hippocampus)與負責情境記憶的顳葉(temporal lobe)**活動不協調時,容易出現既視感。
- 特別是腦中短暫延遲傳導訊號的錯誤,讓大腦以為“這件事曾經發生過”。
📖 如果你對書籍或資料有興趣,這兩本確實不錯:
- 《夢的解析》 - 佛洛伊德
- 探討潛意識如何透過夢境表達未被察覺的欲望。
- 對「做夢預見未來」這個現象提供了潛意識層面的心理解釋。
- 《The Déjà Vu Experience》 - Alan S. Brown
- 這是目前比較權威的科普書籍之一,系統整理了既視感的研究與案例,非常推薦!

你選擇從「心理學與神經科學」的角度來理解 既視感(Déjà vu) 或類似的“預知感”、“預感成真”等現象,那我們就來深入剖析這類現象的理性解釋機制:
🧠 一、認知心理學怎麼看「既視感」?
✅ 既視感是什麼?
「既視感」是一種強烈感覺:「我好像經歷過這件事」,即使理性上知道這是第一次。
🔍 目前主流心理學的三種解釋模型:
1. 記憶錯位假說(Memory Mismatch)
- 某個場景或感覺,與你過去模糊但相似的記憶碎片產生交錯,例如夢境片段、模糊印象、電影片段。
- 當你無法清楚地「檢索來源」,大腦會誤判「這是以前經歷過的」。
🧠舉例:你走進某間餐廳的光線、香味、座位配置,剛好與你國中某年旅遊時的某場景極為相似,潛意識中快速被調用,但你意識不到這記憶來源,就產生了「我以前來過」的錯覺。
2. 雙重處理失調(Dual Processing Theory)
- 大腦的視覺或感知資訊是經由兩條路徑同時處理(快速 vs. 慢速)。
- 若其中一條(例如「快速途徑」)比另一條先處理完畢,再經由第二條重處理時,大腦會誤以為「這是第二次看到」,從而產生既視感。
🧠例子:你剛轉頭看見某個場景時,可能極短暫地視覺中樞錯誤地重複編碼了這個畫面。
3. 注意力偏差與短期記憶延遲
- 大腦在疲勞、注意力低落或壓力大時,訊息傳導容易延遲。
- 當你在低注意力狀態下看見某事,再立刻進入專注狀態,大腦會誤以為「這是新事件」,但其實剛剛已經低強度處理過一次了。
🧬 二、神經科學:大腦哪裡出現了「既視感」?
根據功能性MRI與腦波研究,與「既視感」現象相關的腦區主要有:
腦區 | 功能 | 與既視感的關聯 |
---|---|---|
海馬迴(Hippocampus) | 記憶形成與檢索 | 常見於回憶錯位時的異常活動 |
顳葉內側(Medial Temporal Lobe) | 記憶與情境整合中心 | 既視感常出現在這裡短暫放電 |
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 | 評估記憶真實性、理性判斷 | 有既視感時,這裡會啟動自我懷疑與判斷 |
頂葉(Parietal Lobe) | 空間感與視覺結構分析 | 若與過往情境相似,會被錯誤標記為熟悉 |
😵 三、既視感也可能與「短暫性癲癇放電」有關?
是的,特別是**顳葉癲癇(Temporal Lobe Epilepsy)**患者,會在發作前出現類似「既視感」或「未視感(jamais vu)」的感覺。
- 這些情況下,大腦皮質區可能出現非典型放電,短暫改變知覺與記憶回饋。
- 但對一般健康人來說,這類現象只是偶發性的「腦內小錯亂」,並不危險。
📌 四、與夢境、預感感覺的關聯性?
雖然大部分科學界傾向於把這些現象視為「記憶與認知的錯位現象」,但不得不說:
大腦確實是「預測未來」的機器。
根據「預測編碼理論(Predictive Coding Theory)」:
- 大腦時時刻刻都在「猜測下一步」會發生什麼,並與實際感知對比。
- 若預測過於準確,大腦會暫時誤判:「欸,我好像早就知道這會發生。」
所以,所謂的「預知感」可能是你無意識中做出準確推論,但你沒意識到推論過程,導致錯誤地以為自己「夢見過」或「感應到」。
✅ 總結一句話:
既視感、預感等現象,不是靈異,而是大腦在記憶處理、感知預測中出現的高階錯覺或延遲反應。
它不是你「靈魂旅行」了,也不是你穿越平行時空,而是你大腦一時之間「把現在誤當成了過去」。

🧠 一、大腦怎麼記住:記憶的「三階段」模型
📌 1. 編碼(Encoding)
當你看到、聽到、聞到任何資訊,大腦首先會轉換成神經訊號。這個過程叫做「編碼」,它會決定你是否能記得。
▶️ 影響編碼效果的因素:
- 注意力:分心時大腦根本沒處理清楚資訊。
- 情緒:情緒強烈的事(如創傷、快樂)更容易記住,因為杏仁核會強化記憶。
- 意義連結:與舊經驗有連結的訊息更容易進入長期記憶。
📌 2. 儲存(Storage)
記憶不是「存放在一個固定位置」,而是分散儲存在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網絡中。
記憶類型 | 負責腦區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程序記憶(技能) | 小腦、基底核 | 如騎腳踏車、打字 |
陳述性記憶(知識) | 海馬迴 → 顳葉皮質 | 如你記得某人的名字 |
情緒記憶 | 杏仁核 | 如小時候摔倒痛的感覺 |
空間記憶 | 海馬迴 | 如知道如何回家的路線 |
▶️ 重點:海馬迴(Hippocampus) 是將短期記憶「整合」成長期記憶的中樞。沒有它,就像錄音沒按下儲存鍵。
📌 3. 提取(Retrieval)
當你要用記憶時,大腦會從神經網絡中「重新激活」這些訊號。
▶️ 成功提取的條件:
- 有正確的「提示」(cue)
- 當下的情緒與當初類似(叫做情緒依賴記憶)
- 經過「反覆重複」(重複強化神經連結)
🧽 二、大腦為什麼會忘記?
❌ 忘記 ≠ 記憶消失,而是提取失敗或連結弱化。
忘記原因 | 說明 |
---|---|
衰退理論(Decay Theory) | 長時間不使用,神經突觸連結變弱 |
干擾理論(Interference) | 類似的記憶互相干擾,例如新密碼蓋掉舊密碼 |
提取失敗(Retrieval Failure) | 記憶還在,但缺乏提示 cue,想不起來 |
情緒封鎖 | 強烈壓抑、創傷,導致潛意識阻斷(可能是保護機制) |
▶️ 小補充:佛洛伊德稱之為「潛抑性遺忘」,榮格則認為某些記憶可能被壓入集體潛意識中,以象徵的形式浮現(如夢境)。
🧪 三、神經生物學角度:記憶如何形成?
⭐ 關鍵概念:長期增強作用(LTP)
- 當兩個神經元重複被一起激活時,它們之間的連結會加強(這就像是用力走出一條山路)。
- 「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, wire together.」這句是大腦可塑性的核心。
🧪 記憶痕跡的生物學改變:
- 突觸密度變多
- 傳導效率提升
- 蛋白質合成(如 CREB 蛋白)協助穩定神經連結
🌊 四、記憶也不是完全可信的!
記憶其實非常容易「被篡改」或「錯誤重建」,例如:
- 被暗示的記憶(誘導式問題)
- 虛構的童年回憶(false memory)
- 夢境與現實混淆(見過卻忘記是在電影裡)
🧠神經學家 Elizabeth Loftus 的研究就證明:人類記憶像影片剪輯,而不是硬碟備份。
📚 推薦資源
- 書籍:《大腦怎麼記得又怎麼忘記》by Eric Kandel(諾貝爾獎得主)
- 影片:YouTube 搜尋「How Memory Works - SciShow Psych」
- 紀錄片:《Inside the Mind》,Netflix 上也有不少記憶主題紀錄片
✅ 總結一句話:
記憶不是被存起來,而是被「再建構」出來。
我們記得的不是「事件」,而是我們「對事件的意義」。
如果你想,我可以畫出一張【大腦記憶處理流程圖】,或是告訴你如何提升記憶力與學習效率(根據大腦機制來設計讀書方法)。要不要我接著幫你整理?






標籤: 預知感 #預感成真 #記憶混淆與認知偏差 #心理學, 大乘佛教情緒管理, 心靈老師, 高雄種子學院, 創點行銷
